Home 传统赛事介绍 比赛不是为了获奖,孩子输了比赛,家长该如何引导?

比赛不是为了获奖,孩子输了比赛,家长该如何引导?

比赛不是为了获奖

1

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对事务的积极和主动性!

比赛活动重在参与,孩子参与比赛学艺上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做事积极的性格。

2

塑造竞争意识!比赛就会有竞争,通过竞争找到彼此的差距,培养竞争意识,找到差距不足,促进学习。

3

塑造勇敢的个性,让自己不再恐惧害怕,解放天性!比赛活动是有舞台的,让孩子站在万人中央,面对不同的眼神、表情,锻炼勇敢的心理,逐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平时的天性在众目睽睽之下得到解放,培养孩子将来敢于面对公众,坦然镇静的成熟心态!不惧艰难,以大局为重,不胆怯不懦弱。

4

学会欣赏,排除嫉妒心理!比赛过程中,优秀的别人,要让孩子学会欣赏,懂的欣赏的目的是对美好事物和人的理解,技不如人是可以的,但不要嫉妒,不要内心有失落感!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性,宽广的胸怀,不要产生嫉妒性心理,成长后作一个大度、善于理解人的人。

5

寻找不足,保持发扬优秀的一面!比赛过程中,是相互学习交流切磋的过程,即使再好的成绩也有不足之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足的要改进,不要找借口,优秀的一面要让孩子保持,逐步完善,实现完美,以此教育孩子戒骄戒躁、永无止境的事物规律。

无论孩子是因为自己很努力参加活动没有得到名次,

还是因为自己不认真失误而没有得到名次,

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都需要用同理心与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想哭,

我们就抱着孩子让她哭一会儿。

然后告诉孩子

“如果妈妈在比赛中没有得到名次,心里也是很难过很失落的。

我们先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有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孩子就能够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当下一次她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她受到失落或者沮丧的情绪的影响变得更小,甚至不再沮丧不再害怕失败。

我们千万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输不起?”之类打击孩子的话语或者“没有得到名次也没关系,我们参与了就好。”之类的不顾孩子感受的话语。

因为前一种话语,会加剧孩子的痛苦,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会让孩子恐惧失败,害怕比赛和竞争。很多的父母虽然不会使用前一种话语,但是却经常错误的使用了后一种话语。后一种话语,看似在引导孩子,但其实孩子的情绪并未处理好,孩子还处在沮丧中,痛苦的情绪还压抑在身体里面并未释放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比赛过程很主要,比赛的结果就是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分享荣誉,会让孩子有一定成就感,成就感就是自信产生的开始!自信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心态。

用同理心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后,我们需要针对孩子未能取得名次的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话语。

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名次话,我们与孩子共情后,需要去肯定和赞美孩子的努力。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说“宝贝,我看到了你在这次比赛中,非常地努力,非常地认真!妈妈非常地高兴,在妈妈的眼中,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好孩子!”话语中,我们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感受去肯定孩子,因为孩子越小对感受越敏感。

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不认真或者失误而没有得到名次的话,我们与孩子共情后,我们不要去指责孩子的不认真或者失误。

这对很多的父母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知错才能改”,所以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去找自己的错误。指责孩子的不认真或者失误,是让孩子关注过去。

对孩子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能加强孩子成长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心态和自理方法。

有比赛就会有输赢,

让孩子自己正确对待失败!

以激励面对失败后,重新再来,不屈不挠的顽强个性!

智慧的父母会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

然后从不好的事情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

把坏事变成好事,让孩子健康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