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地域风情体验 我国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的优化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的优化策略研究

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是指在体育赛事期间,为参与者(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预防服务,以维护其生命健康和安全权益。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级别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加,然而,与之相随的是运动伤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国际体育联合会赛事的医疗保健指南强调[1],在体育赛事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应包括赛前规划(如医疗风险评估、公共卫生要求、环境评估和考察)、赛事安全(如场馆医疗服务、紧急行动计划、紧急交通、安全和保卫)以及其他条件(如赛事健康研究、观众医疗服务等)。由于很多中小型赛事或户外运动受举办方的条件限制,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需求与实际保障情况不匹配,赛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21年5月,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被称为“中国越野赛史上的至暗时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优化我国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伤害风险,进而确保体育赛事的安全举办和参与者的健康安全。

1 国内外运动伤害事件发生现状 随着自行车、铁人三项、现代五项、越野滑雪和户外穿越等运动项目的日益流行,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不可避免地上升,尤其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对于缺乏运动习惯或具有慢性或潜在疾病的运动人群,其风险更为突出[2]。不同的运动项目和比赛水平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伤害,而各种研究对伤害发生率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3]。运动性心脏骤停(exercise-related sudden cardiac arrest, E-SCA)是运动相关伤害中最严重、最紧急的一种情况,也是导致运动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1]。不同运动人群之间的E-SCA发生率也存在差异,但通常范围在(1~3)/10万之间[4],见表 1。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和运动项目类型都会影响E-SCA的风险。此外,在耐力骑行事件中,肌肉骨骼系统的创伤性损伤和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医疗伤害[5-6]。在长跑项目如马拉松运动中,心肌梗塞、运动性中暑和低钠血症等严重威胁生命的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为(16.7~155)/10万,比E-SCA的发生率高出50~100倍[7]。

表 1 不同运动人群E-SCA发生率情况[1-2, 5, 7-11]

运动项目

运动人群

E-SCA发生率

马拉松

普通运动人群

(0.25~3)/10万

越野滑雪

普通运动人群

2.2/10万

长跑比赛

普通运动人群

(0.25~3)/10万

伴心肌梗塞、运动性中暑、低钠血症等疾病

(16.7~155)/10万

铁人三项

男性

2.40/10万

女性

0.74/10万

60岁及以上

18.6/10万

表选项

除此之外,体育赛事场馆中的观众在赛事期间可能面临多种非运动员的突发疾病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突发心律失常、呼吸系统问题、代谢性疾病、意外伤害以及精神健康问题[12]。这种多样性的健康风险与观众的年龄、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13]。因此,保障观众的健康和安全同样重要,需要赛事主办方在场馆内设立医疗急救站、加强健康教育,以及提供紧急医疗援助,以确保观众能够在体育赛事期间获得必要的医疗关怀和支持。

截至目前,针对大多数耐力项目的研究还没有详细描述非致命性的严重运动伤害,而且关于比赛中“严重威胁生命”的运动伤害的定义也缺乏共识和统一标准。同时,对于“严重威胁生命”和较轻的运动伤害也缺乏明确的一致定义和标准,因此很难比较不同事件之间的发生率和流行趋势,这也给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

2 体育赛事的赛前准备与评估 2.1 运动员的健康筛查 赛前评估(pre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PPE)作为预防运动伤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会均推荐运动员在赛前进行PPE[14-15],以最大程度降低运动伤害风险。尤其E-SCA对运动员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现象,目前的筛查计划主要聚焦于运动员心血管类疾病的风险筛查[7]。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16]联合制定了专业和业余运动员的赛前筛查建议,其中意大利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适用于运动员的心血管筛查项目,主要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和3 min运动跑步测试等[17]。虽然目前针对健康筛查的最佳筛查方案尚未确定,但在体育运动赛前风险评估方面,美国心脏协会[18]和美国运动医学学会[19]提出的赛前筛查问卷,以及加拿大开发的体力活动适应能力问卷(PAR-Q+)、体育活动准备体检[20]等,均是常用的工具。除了关注运动员身体状况的筛查,也有学者提出赛前心理咨询评估,旨在揭示运动员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以帮助其在体育赛事中做出风险判断和预测[21]。目前,对于年轻专业运动员PPE关注较多,但对于户外和休闲运动等非专业运动员的健康筛查较少。研究显示,年龄较大的非专业运动者的运动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专业运动员[7],然而,一些赛事组织者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可能忽略了完善的PPE。在国内外户外休闲和探险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今后应更加重视运动员的PPE,特别是针对户外高强度运动的非专业运动员,以确保其安全与健康。

2.2 体育赛事的风险评估 2.2.1 环境评估 赛前环境评估对于防范环境变化引发的意外伤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户外竞技运动项目,赛前环境评估显得尤为关键。相关指南[22]强调在赛前需对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海拔高度、风速和风向、日出和日落时间、空气污染程度等,以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突变所带来的风险。研究显示[23],温度、湿度、污染和海拔高度等因素会对运动员的表现和健康产生影响。美国运动医学会也着重指出[24],在高强度运动体育赛事中,应将湿球黑球温度指数限制在30.1~32.2 ℃范围内,以确保外部环境温度与参赛者的生理特征相适应。

许多比赛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举行,这样的环境条件限制了运动期间的散热能力,从而削弱了其耐力表现,同时也增加了运动性热病(如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的发生风险,应通过采取热适应等对策降低运动性热病风险。此外,有研究表明人类鼻病毒在极端寒冷环境下复制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感染发生率[25]。对于耐力项目,空气污染使运动员运动表现下降和健康问题增加[26],因此在赛前应提前监测空气质量指数,并制定明确的管理计划,以降低由污染引起的相关疾病风险。在高海拔地区举行体育赛事时,运动员需提前在相同海拔高度进行训练,提早抵达比赛地点,调整饮食和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并做好充足准备[27]。

2.2.2 运动员自身机体状态评估 目前,对于专业运动员通常会进行赛前身体机能评估,这一评估已趋于完善。专业运动员在赛前会进行规范的训练和热身,以监测自身身体机能和体育运动能力,确保其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然而,特殊群体的运动员如非专业运动员、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以及户外运动员则面临独特的风险挑战。因此,针对特定人群开展赛前自身评估,包括身体素质、赛事规则和赛事地图掌握程度等内容,能有效降低赛中未知风险[28]。

在赛前自我评估方面,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7]提出“自我风险评估”的建议,主要包括:(1)个体心血管疾病史、心血管症状、药物使用及其他健康问题;(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高血糖和肥胖等。在“自我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医疗评估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阳性检测率,从而解决资源投入大但成本效益低的问题。

2.2.3 赛场场地评估 尽管赛场的选择与评估不属于医疗保障的核心范畴,然而赛场场地的评估对于保护运动员、现场人员以及观众的安全至关重要,也是确保赛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除了对现场人流的控制,还应注意场地出入口标识,有效隔离观众和运动员区域,确保急救人员、外部医疗和警察等人员在突发状况下能快速实施紧急行动计划,必要时能迅速疏散伤员[12]。此外,国外学者认为,体育场馆有意释放有害物质涉及恐怖主义行为,释放有毒生物或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局部或广泛的疾病、伤害和恐慌[29]。因此,对于现场评估,除了确保卫生部门能够监测症状、识别病原体、防止传染病传播外,还需要灵活应对紧急救援和医疗团队的需求,以确保应对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3 开展赛前现场医疗保障评估 保护运动员健康是运动场所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有学者指出,急救医疗支持的目标在于为轻微疾病和伤势提供明确治疗,为严重受伤和疾病的运动员提供初步稳定和便利的转运[30]。研究表明,赛事保障人员应提前通过赛事参与者病史、周围环境等来预测相关风险,以全面核查和评估预期医疗需求[12]。此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应考虑救护车、直升机、救援车辆等的位置,优化急救设备的部署,以提高现场急救效率。

3 当前体育赛事急救医疗保障的缺陷与不足 3.1 体育赛事急救设备存放位置存在缺陷 随着体育赛事中的运动伤害频发及相关研究的深入,现阶段急救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规模较小的公司或组织承办的赛事中更为突出,忽略赛事本身完整的医疗保障,因此在运动伤害发生时很难在“黄金时间4~6 min”内抵达急救现场展开急救。有学者发现,每年E-SCA风险最高的是户外运动场所(5.1/10万),其次是室内运动或健身设施(0.8/10万)[12]。然而,实际上户外运动场所存在急救设备配置位置缺陷,导致仅有12.4%的病例被实施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31]。目前,缺乏科学规范的急救资源配置指导方案,导致急救资源分布不均且应急响应时间较长,这进一步降低了急救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影响运动场所意外事件的抢救质量和施救效率。另外,有研究揭示了61.2%的E-SCA发生在运动场馆内,与户外相比,室内运动场馆的30 d存活率明显更高,这反映出户外运动健身场所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32]。因此,目前仍急需制定科学规范的指导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运动场所意外事件的抢救质量,还能提高施救效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参与体育赛事的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3.2 体育赛事急救设备数量不足 我国在运动场所的急救资源配置相对滞后,无论是布局位置、设备数量等方面都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33]。主要体现在急救资源的分布地域范围缺乏明确界定且分布不均匀。虽然大多数急救设备通常会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市区和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室内场所,但在运动伤害高发场所配置不足[34]。与国外相比,急救资源在运动场所的配置优化程度和人口覆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为了提升急救设备使用率,需要综合运动场所人口密度、赛事规模、急救设备分布距离等因素进行优化配置,以便能够迅速获取急救设备,让施救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参与抢救过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些学者指出,在赛事期间除了配备AED、吸氧装置、便携式呼吸机等重要设备外,还需要配备急救抢救用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仪器和设备等,这些设备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至关重要。见表 2。

表 2 赛事医疗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建议[30-31, 35-36]

类别

具体物品建议

一般用品

酒精棉垫、棉签、检查手套(S/M/L)、手电筒/电池、洗手液/消毒器、一次性冰袋、碘签、便携式床/床、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注射器/针头、胶带、应急灯、压舌板、毛巾、保暖袋等

急救设备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胸外按压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活动血氧探头、便携式呼吸机、吸痰器、血糖仪等

静脉输液

9%氯化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液、静脉输液套件

药品

药物吸入(沙丁胺醇等)、药物注射(肾上腺素、酮咯酸、利多卡因、异丙嗪、抗感染药等)、局部用药(抗生素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眼用抗生素等)、口服用药(抗腹泻药、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泼尼松等)等

呼吸用具

喉镜/刀片、气管插管组套、雾化装置、吸氧装置、吸痰设备、无创面罩等

创伤/转运/固定

外科敷料组套、一次性无菌换药包、清创缝合包、胸穿包、弹性绷带、SAM夹板、颈托、脊柱固定夹板、铲式担架及轮椅等

注:该表仅用作本研究,具体实施应基于单个事件进行替换、调整、增加和减少

表选项

3.3 赛事医疗保障多部门协同能力有待提升 2021年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越野马拉松赛中遇到了极端天气,导致多人死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多部门协同能力不足是这起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紧急行动计划(emergency action plan, EAP)是有效管理灾难性运动相关伤害的关键环节。EAP涵盖了多部门协同行动,以保障比赛者的安全,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警察、安全人员、消防员、医护人员等共同实施EAP;而医疗团队也应加强急救人员的信息互动,具备分诊、事件指挥系统、基础创伤生命支持等技能,确保事故发生时顺利开展救援。

3.4 政府部门和公众对赛事医疗安全保障认识亟待提高 对高中生的E-SCA调查发现[13],提供EAP的E-SCA生存率高达79%,而没有提供EAP则降至为44%,这表明EAP能够有效降低运动员的伤害风险。在美国,一些州立高中体育协会要求学校制定EAP,受立法和监管的影响,至少有38%的高中制定了EAP[37],这有效改善了运动伤害的预后。然而,并非所有的比赛都提供完善的EAP,Scarneo等[38]发现,在所有调查者中仅有9%的运动员曾获得EAP,可见运动员的EAP并不普遍高。另一方面,随着恐怖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加,除了针对运动员,还应针对观众、工作人员、教练等制定相关EPA。这有助于在大规模伤亡或威胁事件中保障现场急救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户外运动和赛事,运动员和观众应充分考虑赛事举办地的天气变化、地质条件等因素,做好科学的前期防护物资准备。因此,应重视制定全面的EAP,不仅关注运动员,还需涵盖其他参与者。

4 策略优化 4.1 加强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力度 近年来,随着多项国内外重大赛事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保障体育赛事的安全、顺利地进行,必须加强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力度。首先,在加强体育赛事监管和管理方面,建立赛事监管机构是关键。该机构应设有专业人员,负责对赛事组织、运营、营销等环节进行监督。通过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等办法,确保赛事的规范运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与组委会在体育赛事管理方面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责任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城市公共主管机构医疗/健康相关保障工作责任书》等责任书密不可分,其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其次,在赛事主办方管理方面,政府可以设立赛事主办方的责任险制度来提高赛事主办方的管理水平,以鼓励主办方积极采取安全措施,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政府还可以设立主办方培训计划,提升其在危机管理和安全保障方面的专业素养;此外,还可以设立主办方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赛事的安全记录和组织质量,对其进行评估,鼓励主办方不断改进,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4.2 制定科学的体育赛事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政府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时,需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首先,组建由多个部门专家组成的赛事风险评估小组,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赛事公共卫生等可能影响赛事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程度和范围的风险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并定期开展模拟演练,以提高各方的应急响应和协作水平。例如,我国在2021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中,主办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了涵盖疫情防控、反恐维稳、交通疏导等多个方面的应急预案,并组织了多次联合演练,确保了赛事的安全顺利进行。再次,建立由体育、公安、卫生等部门组成的赛事保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赛事保障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赛事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最后,根据赛事环境和风险事件的变化,动态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反馈赛事经验和教训,并将其纳入预案修订中,以提高预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3 完善体育赛事医疗保障设备管理方案 体育赛事医疗保障设备是赛事安全与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政府在筹办体育赛事活动时,应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设备管理方案。首先,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医疗保障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采购、验收、管理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和要求;并设立专业的医疗保障设备管理机构,负责设备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其次,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和维护保养制度,要求每次使用设备时都有完整的记录,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最后,在技术层面,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赛事需求的变化,制定设备更新计划,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医疗保障设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在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了智能移动方舱、智能救护车、直升机转运等创新型医疗保障设备,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

4.4 加强体育赛事急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政府可以与专业卫生机构合作,设立体育赛事急救保障人才选拔机制,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筛选出具备急救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的人才。其次,为急救保障人员设立专业认证,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进修机会,确保他们具备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最后,政府可以设立急救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团队,由不同领域医疗专家、急救专家等组成,制定详细的赛事急救预案;预案涵盖事故分类、救援流程、应急措施等方面,确保急救保障能够迅速、协调地响应突发情况。例如,在北京冬奥会上,医疗保障人员针对场馆塌陷、踩踏、火灾等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通过计算建模、科学确定关键伤情进行了点对点的演示,并完成智能诊疗体系的搭建。

5 总结与展望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各类体育赛事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运动伤害事件的增多相伴而生,加强各类体育赛事的医疗安全保障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认为,应从体育赛事开展过程的赛前、赛中、赛后三个主要阶段进行相关方面的优化和提升(图 1)。一方面,在体育赛事的赛前准备与评估方面,运动员的健康筛查和风险评估已经得到了重视,但环境评估和运动员自身机体状态评估仍需要更加精细和科学,以确保赛事举办的安全性和适应性,应鼓励广大医疗、体育工作者开展相关领域交叉与融合研究,为此提供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力度、赛事医疗安全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赛事医疗安全多部门协同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总之,在体育赛事的开展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保障策略,持续加强多个环节的医疗保障措施,提高政府、赛事主办方和公众的安全意识,保护所有参与者的安全,共筑安全与健康的体育赛事平台。

图 1 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的优化策略示意图

图选项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